「促進數位學習國際交流---
97年度促進中小資訊科技教育國際交流與應用計畫」
壹、專案說明
網路技術日益發展,人際之交流互動日漸頻繁,資訊科技應用於學生的學習或交流已不可免,有鑑於國際交流之重要,本計畫擬應用ICT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科技,加強中小學生於國際教育交流活動,使教師及學生能運用資訊網路跨越地域之限制,活用所學以英語為溝通工具,跨越城市、國家與國外學生進行分享學習與交流,運用異國教師協同教學能力及擴展學生學習視野。自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以來,強化國際視野與國際化教育即為重要的議題。美國、法國、日本、芬蘭與德國除了強調資訊基礎建設的普及之外,更注重在資訊基礎建設普及後的應用和功能的發揮。本活動經由國內外之線上交流提昇學生之英文學習互動,幫助國際團隊主動了解臺灣,期能達成國民文化外交之目的。
傳統教學受限於時空,學生皆在有限的時間及空間中採實體互動,網路普及後,教學型態有了很大的變革,資訊化教學的變革如下:
教學地域:
封閉
à
開放
教學方式:
單一
à
多元
學習型態:
競爭
à
合作
教材呈現:
靜態
à
動態
教材內容:
穩定
à
變化 |
學習互動:
實體
à
虛擬
學習自主:
被動
à
主動
學習來源:
教室
à
網路
學習區域:
區域
à
國際
學習者:
個人
à
團隊 |
基於上述資訊化教學的變革,本計畫主要目的在促進ICT應用於教學,採開放性互動及創意專題之導向教學方法,應用數位科技於學生跨國的互動學習,活動目的如下:
1.
蒐集、分析與分享歐美、紐澳、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地區國家之國際交流政策、模式、成果與經驗,做為國內學校國際交流之推動參考。
2.
應用數位網路之溝通互動之便捷特性,推動數位語文交流教學模式。
3.
推動學校資訊教育與國際交流團隊規劃與執行國際交流,建立國內外雙邊學校線上交流工作坊,確保國際交流與資訊融入教學理念之貫徹。
4.
以學校之資訊教育與國際交流成果,促進ICT融入教學特色模式之建立,並將國內學校師生帶進國際舞台,增進師生文化理解、國際視野。
5.
透過國際交流與網路平台之建置,促成國際教師社群之建立,並提高分享效益及合作可能。
貳、計畫的活動指標
本計畫期望以短程、中程、長程推動,致力於國際交流與互動,延續活動之效益,計畫目標及重點為:
表一:
計畫中長程及目標
計畫目標 |
計畫重點 |
◆短程目標
進行網路科技應用於英文全語教學的應用,使學生利用遠距或線上學習資源。 |
鼓勵學生嘗試非結構式的學習模式(unstructured
learning modle),認識國際夥伴以自學的精神擴展學習層面,加值網路教學。 |
◆中程目標
促進校際及跨國遠距合作教學,並進行學習的溝通與互動。
|
使用線上學習平台(hardware)及結構式課程(structured
software / courseware)提供國內外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研究科技工具在教學的運用。 |
◆長程目標
參加網路國際組織,增加文化互動的機會。 並培養青少年的世界觀,使之成為健全的「網路媒體人」,進一步向國際社會引介我國文化,藉此啟發學生珍惜生命,付出關愛。 |
發展學生本能的「生命元件」(liveware)運用數位科技加強與國外文化互動,並鼓勵分享成為「共享元件」(shareware)。 |
綜合上述各組織的遠距專案學習活動,本計畫擬以課程學習的專案探討方式或任何足以帶領學生進入國際學習形組織,系統化的提供學生參與網路國際性活動為主,由學校教師引領,組織學生參與,計畫目標為:
1.
培訓青少年參與專案學習的能力,提升青少年之學習競爭力。
2.
拓展青少年之國際視野,發展青少年對人文與自然的關懷,增進實踐社會福祉的意願。
3.
培養青少年團隊合作的能力與精神,成為國家社會的人才。
4.
促進青少年對國際文化交流的認識與興趣。
5.
加強國際間教學內涵、教學活動之國際交流,增進情感及友誼。
6.
強化學生的英文溝通能力,增進學生的國際觀。
參、
計畫時程
本計畫擬於公元2008年6月開始進行,為期三年的「國際接軌」網路交流學習活動,計畫分三年(三階段進行):
一、認識階段(2008.6∼2008.12)
1.發展網路應用的學習互動模式。
2.尋求可能合作的國外伙伴。
3.選定合作的目的及機制。
4.教師教學行動研究小組培訓。
5.學生網路探索式互動學習。
二、合作階段(2009.1∼2009.12)
1.增進教學策略及方法,導向思考能力及創造力之培養。
2.加強合作伙伴的交流,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即時及非即時的跨校跨國學習活動。
3.鼓勵教師進行國際交流引導學生跨國與他國學校學生交流學習,加強國際性合作學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三、創作階段(2010.1∼2010.12)
1.強化以研究導向來幫助學習,測重分析與評估能力。
2.專題導向國際合作學習。
3.鼓勵參與國外網路專題導向學習競賽,拓展國際視野。
肆、
計畫性質及學習精神
本計畫應用主題探索的理倫與學習精神,採用合作學習的觀念,將不同地域的學生組成學習團隊,互相分享學習心得,讓時間與空間消弭於無形,發揮教育科技的最大教學效用,並讓學生在進行英文學習時使能學以致用。
中小學生處在學習的茁壯期,其學習能量豐沛,此階段的學習也深深影響其未來學習模式,開放式的啟發學習,配合鷹架理論之建構式學習,將有助於其邏輯思維、程序安排、時間管理與學習模式之組構,對其語言溝通及文化欣賞有莫大的助益。
中小學生過去礙於傳統工具之限制,無法隨心與全球各國互動,英語學習輪為考試科目,而非溝通工具。本專案借助資訊工具,擬讓學生們有共同溝通管道,對於其生涯發展幫助無窮。計劃的學習方向包括下列四點:
1.
連結國際學習社會。
2.
學揮學生主動性專題學習專才。
3.
探究學科本質。
4.
加強外語應用及文化交流。
計劃組織教師義工角色,參與團隊伙伴覓尋,及協助學生語言溝通,預計全國約3000所中小學,將有100所學校參與本計劃,以發揮主題探索及合作學習的精神及特色。學生學習兼有語言練習及溝通之意涵,讓英文及早深入學生的學習環境。
伍、計畫目的
1.
建立中小學數位國際交流之教學模式。
2.
透過平台討論活動,促動學生珍惜資源,熱愛生命之情操。
3.
藉由網路學習管道,並透過資訊工具交流,促進國際文化與擴大學生學習領域之範籌。
4.
透過了解問題導向思考模式之趨勢,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
透過資訊交流活動,培養學生地球村民胞物與之情懷。
6.
透過本活動幫助國際團隊主動了解臺灣,期能達成國民文化外交之目的。
陸、活動方式
學校參與本計劃有兩種基本方式:(1)創新交流學校-學校可以自行決定交流的國外學校及交流方式;(2)主題探索學習-由本計劃建置國際交流主題探索學習平台,各學校中找尋學生組合隊伍,每隊再尋求國外相同隊數學習伙伴,國內外各一隊,兩隊成為一組每校組數約為全校數除5,進行專題導向學習。計劃擬從全國徵求75間中小學校參與,參與者可這從兩種方式擇一參加。為提昇計劃品質,樹立典範,計劃將從中選取7所學校給予特別之支援及輔導創造國際交流之典範,其於參與學校也將視交流成果給予獎勵。
一、創新交流學校(A組)
參與學校可以自行決定交流的國外學校及交流方式,將交流互動的過程記錄放置於學校網站,供全國各中小學參考。其交流方式可為;
(1)
部落格:建立網路部落格供國內外學生交流互動。
(2)
筆友:國內外學生運用e-mail相互通訊,交換生活或學習心得。
(3)
即時影音:國內外學校間運用即時影音交互互動或視訊會議。
(4)
交化參與:國內外學生文化交流,相互參訪。
(5)
競賽活動:舉辦網路競賽活動供不同國家學生參與競賽。
(6)
交換學生:與國外學校相互交換學生,分赴合作學校學習。
(7)
對外開課:與國外學校教學合作,由老師或學生在網路上進行開課。
(8)
合作學習:與國外學生進行各種課程合作學習。
(9)
WIKI網站:建構wiki知識庫,提供兩校學生針對專有名詞擴大詮釋,例如:地震、自然科學、天氣、節慶等。
(10)其他:由各學校決定其與國外學校之交流方式。
主題探索學習(B組)
由本計劃建置國際交流主題探索學習平台,各校由學校中找尋學生2-5人組合一隊,再尋求國外學生2-5人為一隊,兩隊成為一組進行PBL專題導向學習(http://CONCEPT.stu.edu.tw)。其方式為:
(一)
參加PBL主題探索學習的學校以學校為單位,為避免參與隊數過少,學校以班級多寡約5班可組一隊,每隊均需有指導老師1~3人,再尋找國外相同隊數,相互成組,參與組數即約學校班級數除以5(若學校班數為20班,即報名四隊以上),也可一班組多隊。
(二)
PBL的學習過程由本計劃提供網站各校各組各隊均在此一網站進行交流學習,交流過程為:
1.
校內組隊
2.
尋找目標學習伙伴
3.
線上報名
4.
編組PBL活動計劃
5.
透過網路進行學習
(三)
可能進行之活動主題
A.世界自然大災難-
1.能指出過去地球上著名的災難事件。
2.能觀察並說明周遭重大的災難事件。
3.能提出預防災難之道。
B.多元文化-
1.鄉土文化特色。
2.本位課程學習經驗分享。
3.自我文化之期許與展望。
C.環保議題
1.能源危機對本國之衝擊。
2.環境污染對生活的影響。
3.優質生活之靈丹妙藥。
4.全球暖化。
5.綠色環境保護。
D.學校生活
1.我與學校,”校園生活”
。
2.我與社區,”社區文化”
。
3.我與群己,”人文關懷”
。
E.地區生態
1. 在地生態
2. 觀察動物之習性
3. 分析動物面臨的生態危機
F.
除上述主題之外,各隊可自覓主題相互討論。
(四)國內外組隊方式
1、國內組隊方式:
以同一學校學生為原則
2、國外組隊方式:
(建議以自行覓尋互動溝通較為容易)
(1)、自行尋覓國外同伴
(2)、由本計劃尋求外國團隊提供媒合
(3)、團隊可在本活動專用平台上尋求外國團隊
(五)PBL主題的線上學習課程:
1.訂定學習題目
2.學習歷程:
A.由老師先擬定pbl學習過程也可以與學生共同研商
(1)介紹:
(2)任務:
(3)程序:
(4)資源:
(5)評量:
(6)結論:
B.再由學生依學習流程進行合作學習,最後編寫一份”學習報告”學習
報告,長短不拘,但須有互動紀錄。
C.所需的互動工具,可自行決,本計畫網路提供(留言)討論版、檔案
分享
D.結果報告,以網頁格式上傳到計劃網站。
柒、學習交流方式
(一)、線上報名:http://concept.stu.edu.tw
(2008/5/20-2008/6/30)
(二)、活動時間:自即日起2008年6月1日至2009年1月14日止
(三)、創新交流學校(A組)-方法:利用網路上各式網路工具與資
源進行分享、討論、互動、留言等。
主題探索學習(B組)-在網路上進行PBL主題導向學習。
(四)、語言:以使用英語為原則
捌、
成立計畫專屬網站
為期全球各可以自由順暢互動,本計畫將建置一主題網站,以中英對照,編製介面讓國內外師生皆可順利互動。借由網站做為連絡中心,由網站的平台提供各團隊交流,(1)創新交流學校(A組)-於各學校建立網站,本主題網站只提供連結;(2)主題探索學習(B組)-在本計畫網站進行活動,資料上網及互動工具網站功能包括:
1.
訊息平台:包括活動及各隊管理功能。
2.
互動平台:包括文字互動、電子郵件、國際成員、討論版、影音互
動等功能。
3.
網頁伺服器:提供各成員互動資料上網。
國內外各PBL學習團隊網站
Chat room
Web, BBS, Blog
Guest book
Discussion Board
Instant Messaging Service
圖一:
計畫網站架構
玖、本計畫活動程序
活動程序(全程以七個月為活動期限,2008/6~2008/12)
1.擬定活動計畫:
每所報名學校構思計劃中所有行動方案(預計100校),編制團隊及活動方式。
2.訂定甄選辦法與績效指標:
從所有参與本次活動之學校於97年12月甄選具有優良融入教學及國際交流經驗之應用團隊10校為97年度典範團隊給予適度補助及輔導,餘未獲典範團隊之學校仍進行國際交流活動於98年2月從剩餘隊伍選出優良團隊給予獎勵並轉知縣市教育局處敍獎。
3.建置網路:
由本計畫建立國際交流平台,包含中文、英文版介面與相關內容,
收集各縣市學校、典範團隊交流成果,並作為對外交流以及社群分享窗口,所有計畫成果需置於網站中。
4.辦理推廣活動:
計劃初期分赴北中南東各區辦理文宣及推廣活動,讓各縣市學校了解本計劃的內容及意涵,並且鼓勵中小學教師及學生踴躍參與,函請各縣市教育局發函代為轉知所屬學校共襄盛舉。
5.組織團隊:
全國計有約3000所中小學,計劃邀集各學校相關教師均能組隊(100所學校)參與本次學習活動,各隊均應有相對的國際學習伙伴,結合縣市政府,篩選至少3個國家合適之國外交流學校,共擬國際化線上互動方式先期規劃與評估可行性。
6.尋找國際伙伴:
計劃學習之初必須覓尋國際學習伙伴,輔導典範團隊執行本計畫,並至少與3個國家約6個國外學校進行交流事宜。
7.報名參與:
找尋校內學習團隊後,進行報名參與各項活動。
8.編寫活動計畫,訂立活動主題:
所有參與學生,必須編寫活動計劃,及與國外伙伴訂定各團隊活動主題及時程。
9.舉辦教育訓練:
於總經費中提撥典範團隊發展業務費,並舉辦5場次教育訓練,包含融入教學模式、以ICT工具進行國際交流活動、國際交流經驗分享等。協助各縣市、各團隊收集國外先進國家推動資訊教育之創新措施,評估國際資訊教育現況並比較國內外資訊教育指標,以整合
-
自我創新 -
延續的概念,促進我國ICT教育措施之國際化,並於成果報告中提供相關研究內容。
10.進行跨國學習活動:
活動總時程為(2008/7-2009/2)每隊預計先以2個月的時間(2008/7-2008/8)規劃全程的探索主題及活動項目,(2008/9-2009/2)6個月為交流學習活動期,並不時記錄學習歷程及心得,本計畫將於2008/12
甄選典範學校供全國各校做為進行未來國際交流學習之参考。
11.發展線上研習:
本計劃預計安排6次的線上演講,提供各組教師及學生不定時在線上研討會中共同探討,本計劃將所有主題錄影並放至網路上,讓各組學員隨時上網瀏覽。演講主題為:
(1)
國際學生交流學習活動的意涵。
(2)
建立親密學習伙伴的策略。
(3)
主題探索及合作學習的意義及內涵。
(4)
專題導向學習的策略及程序。
(5)
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的基本能力培養。
(6)
英語學習與溝通應用的技巧。
(7)
數位化學習的環境建置及策略應用。
(8)
各國網路專題導向學習的方向探索。
(9)
網路上實施建構及鷹架學習的模式。
(10)
中小學未來學習網絡的趨勢。
(11)
如何引導學習者由人際互動中解決問題。
(12)
中小學數位倉儲之環境建構。
12. 紀錄活動歷程:
發展以ICT工具實行區域交流、國際交流之步驟、策略,以及設計交流活動至少10次,協助典範團隊執行,各團隊於國外伙伴互動歷程均需記錄,並置於網路上供它組觀摩,也作為未來評比的標準。
13. 各團隊心得分享:
各團隊成員也必需對於學習心得在研討會或成果展中進行口語或文字的分享。
14. 撰寫活動報告:
各組活動報告必須上網。
15.參與相關之國際競賽(可自由選擇参加與否):
鼓勵各團隊將學習成果參與國外的學習競賽。
16.上網發表活動成果:
將活動報告精緻修正後,置於學習網站上,對外發表,配合活動宣傳(新聞稿),積極推廣成效以提升計畫能見度,至少露出3次。
17.邀請專家評審:
學習活動告一段落後,將邀集學者專家進行評審,對於優秀團隊予以鼓勵,並提供量化指標(KPI)以及建議書,做為未來規劃與檢討指標。
18.公布績優團隊,頒獎表揚:
辦理發表會,讓學習成果分享社會大眾,並於鼓勵績優團隊。
19.舉辦國際研討會暨成果展:
舉行國際研討會(暫定97年12月),邀請至少2位國外學者以及國內學者、專家、教師約300人參與,並就各國ICT教育政策以及發展問題討論,以作為我國推動國中小ICT融入教學政策之參考依據。參考國外融入教學模式、數位教材內容並針對目前學校普遍擁有之資訊硬體設備及軟體資源,建立適合我國中小教師融入教學最佳模式至少一種。建立國際交流平台,至少須包含中文、英文版介面與相關內容,收集各縣市學校、典範團隊交流成果,並作為對外交流以及社群分享窗口,所有計畫成果需置於網站中。期末辦理1場成果展,本計劃除實體會議外,擬辦理網路國際研討會,對國內外進行成果發表。網路研討會可節省時間及空間,擴展層面遠勝於傳統研討會。
拾、工作項目規劃
A.計畫工作進度
6月10日計劃報部核定
6月23~25日各區說明會:
北區(6月19日上午)
中區(6月19日下午)
南區(6月24日下午)
東區(6月25日下午)
7月15日報去名截止
7月各隊開始線上交流活動
8月各團隊組織完畢(8月30日)
9月區域輔導:
北區(9月10日上午)
中區(9月10日下午)
南區(9月11日下午)
東區(9月12日下午)
10月舉辦各團隊線上觀摩。
12月19日國際研討會,甄選典範團隊。
2月1日資料及成果上傳結束。
2月14日期末成果發表會
B專案工作時程規劃
表二:
本專案工作時程規劃
期間 |
工作項目 |
檢核點 |
檢核指標 |
6-12月 |
l
蒐集國外相關內容並探究最佳資訊融入教學模式 |
每月25日 |
每月月報表 |
7月 |
l
全年度細部活動規劃與討論
l
典範團隊KPI訂定 |
7/25 |
工作計畫書
KPI指標 |
7-8月 |
l
資訊融入教學國際交流甄選說明會
l
訂定典範團隊甄選規劃及辦法
l
訂定績效指標
l
各校繳交計畫書(100所學校) |
8/25 |
說明會議簽到單
甄選辦法
績效指標
各校計畫書(100所學校) |
8-10月 |
l
典範團隊甄選
l
國際交流平台建置 |
9/25 |
典範團隊名單(7隊)
典範團隊企劃書
完成線上交流平台 |
6-12月 |
l
網路平台經營 |
每月25日 |
交流活動紀錄 |
8-12月 |
l
辦理教育訓練
l
發佈新聞 |
8~10/25 |
典範團隊名單
線上交流平台操作訓練手冊
新聞稿
辦理2場教育訓練 |
10-11月 |
l
輔導典範團隊進行校際、國際交流
l
辦理交流活動
l
典範團隊提出國外校際交流計劃書
l
國外學校交流甄審作業
l
篩選適合學校共擬國際化線上互動方式
l
期中審查 |
11/10 |
辦理3場交流活動
每月月報表
國外校際交流活動計劃書
甄審作業
期中報告書
規劃線上互動 |
11-12月 |
l
進行國內典範團隊區域交流與推廣分享
l
典範團隊進行網路校際交流活動
l
訪視、評估典範團隊成效
l
發佈新聞 |
09/25 |
典範團隊訪視記錄與成果
新聞稿 |
12-1月 |
l
期末成果發表會
l
國際研討會 |
10/25 |
成果發表會
KPI指標
研討會報告書 |
1~2月 |
l
期末審查
l
發佈新聞 |
11/25 |
結案報告書
計畫成果
建議書、新聞稿 |
附件
<附件一>
教育部97年度資訊融入教學典範團隊甄選辦法
一、
依據:97年度促進國中小資訊科技教育國際交流與應用專案計畫
二、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三、
主辦單位:樹德科技大學
四、
計畫目的:
本計畫主要在促進ICT於教育(師生教學)應用,研究目的如下:
(一)
蒐集、分析與分享歐美、紐澳、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地區國家之國際交流政策、模式、成果與經驗,做為國內學校國際交流之推動參考。
(二)
應用ICT之便利特性,推廣國內優質數位內容至華人地區。
(三)
甄選學校資訊教育與國際交流團隊,規劃與執行交流、雙邊學校交流工作坊,以確保國際交流與資訊融入教學理念之貫徹。
(四)
以學校之資訊教育與國際交流成果,促進ICT融入教學特色模式之建立,並將國內學校師生帶進國際舞台,增進師生文化理解、國際視野。
(五)
透過國際交流與網路平台之建置,促成國際教師社群之建立,並提高分享效益及合作可能。
五、
甄選對象:
參與本次活動之各個學校。
六、
資訊融入教學典範審查項目
(一)
國際交流學習創新(20%)
(二)
學習社群建立(10%)
(三)
應用優質教學網站資源與其他支援(15%)
(四)
促進學生應用ICT積極、有效學習(25%)
(五)
學習交流互動(20%)
七、
獎勵
1.所有參加學校中選出10隊為典範學校,給予業務費及國際交流輔導。
2.所有參加學校隊伍交流成果優良學校、團隊及老師將頒給獎狀,並由教育
部函文縣市政府敘獎。
3.表現良好團隊將優先輔導參加國際競賽活動。
八、
各縣市教育局之義務
各縣市教育局應提供資源協助參與團隊之交流活動,並請配合編列經費補助預算,納入97及98年資訊教育細部推動計畫中。
九、
獲得交流補助典範團隊必需:
(一)
建立專案網站(可附掛於各校網頁下),清楚撰述計畫內容,並記錄成果
(二)
依計畫切實執行ICT融入教學與國際交流活動
(三)
提供課程發展、師生教學合作與交流成果之記錄
(四)
參與成果發表(將提供共同平台)與分享
十、
各校報名及活動流程
(一)
線上下載報名表
(二)
email報名(7/15)
(三)
擬定活動計劃
(四)
建置活動網站(或設置網路互動工具)
A組:運用學校網路互動、B組:於本計畫網站交流
(五)
線上活動(2008/7-2009/2)。
(六)
填寫活動報告(2009/2/1上傳)
十一、洽詢單位、人員及電話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電算中心
.諮詢事宜承辦人員:楊雅婷
電子郵件地址:
720202c@mail.moe.gov.tw
聯繫電話/傳真:
(02)7712-9075
(二)執行單位:樹德科技大學
.計畫主持人:
溫嘉榮
教授
電子郵件地址:jerome@mail.stu.edu.tw
計畫助理人員:吳俊賢
電子郵件地址:junkgj24@yahoo.com.tw
聯繫電話/傳真:07-6158000轉1205
(三)本計畫報名網站網址:http://concept.stu.edu.tw
<附件二>
促進數位學習國際交流
學校報名表
_____學校
促進數位學習國際交流‐‐報名表 |
學校 |
縣市 |
聯絡人 |
電子郵件 |
辦公室電話 |
手機 |
預計參與組別(A或B) |
預計參與隊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e-mail:
*1.各報名學校請務必先下載本表(本報名表可於http://concept.stu.edu.tw下載)
*2.請將本表電子檔於2008/7/15前回寄計畫聯絡人吳俊賢--
junkgj24@yahoo.com.tw
<附件三>
促進數位學習國際交流
CONCEPT
2008-各團隊報名申請表
_______學校促進數位學習國際交流‐‐團隊報名表 |
_______學校總共_____隊 |
學校名稱 |
|
學校類別 |
□高職
□國中 □小學 |
學校地址 |
|
團隊名稱 |
|
本校第___隊 |
參加組別 |
□A組創新交流學校主
□B組題探索學習 |
聯絡信箱/行動電話/連絡電話請務必填寫 |
指導老師 |
姓名 |
電子郵件 |
行動電話 |
聯絡電話 |
1 |
|
|
|
|
2 |
|
|
|
|
3 |
|
|
|
|
隊長 |
姓名 |
電子郵件 |
行動電話 |
聯絡電話 |
1 |
|
|
|
|
隊員 |
姓名 |
電子郵件 |
行動電話 |
聯絡電話 |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7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e-mail:
*1.各校團隊請務必先下載本表(本報名表可於http://concept.stu.edu.tw下載)
*2.若學校有十隊,則需填寫十次,各團隊報名
*3請將本表電子檔於2008/8/15前回寄計畫聯絡人吳俊賢--
junkgj24@yahoo.com.tw (或直接在線上填表)